耀西日語小教室 為什麼「学校」要唸成「ガッコウ」,「学生」卻要唸成「ガクセイ」?了解日語中的「入聲字」及促音化的規則 耀西小編 編 2021年10月24日 Facebook Twitter WhatsApp 我相信很多日語學習者都會有一個共同的疑問,就是為什麼「學校〔学校〕」要唸成「ガッコウ」,「學生〔学生〕」卻要唸成「ガクセイ」,又或者「北海道」要唸成「ホッカイドウ」而不是「ホクカイドウ」,明明「東北」就要唸「トウホク」啊。 其實這種「促音化」是漢語「入聲字」保留下來的發音方式,所謂「入聲字」就是漢語中有-p、-t、-k這三種輔音韻尾的漢字。由於國語並沒有保留入聲字,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很陌生,但閩南語(台語)或粵語等其他漢語系語言中有保留下來。除了漢語系語言之外,日語、韓語或越南語等漢字文化圈國家的語言中也有所保留。如果你會講閩南語(台語)的話,可以說說看「發財」、「學生」、「合作」等單字,你就會發現,發出「發」、「學」、「合」等字時,不是有一種停頓的感覺,不然就是要閉嘴巴,而你會發現這些漢字恰好日語中會發生「促音化」,也就是有可能音讀假名的最後一個字變成促音「ッ」的漢字。 那為什麼有些單字會有促音化,又有單字不會呢?這可能是因為假名剛出現時,並沒有太多日語化的漢語詞彙,也就是說,漢語詞彙還沒有被日本人當作日語的外來語,而是像我們學英文一樣,當時的日本人純粹將漢語當作外文來學習。也是因為如此,當時也沒有用日語的假名來標示漢語音的需求,假名當初可能只是用來書寫日語(和語)而已,畢竟漢語對當時的日本人來說僅僅只是外文,而不是日語。後來引進了越來越多漢語詞彙之後,開始有日本人試著用假名來標漢語的音,但假名顯然不能直接用來標示漢語的音,要完整表達漢語音相當困難,因此只好用發音類似的假名來取代,這也是為什麼中古漢語的發音和假名的寫法有一些出入的原因。然而當時的日本人唸這些漢字詞彙時,仍然以原本的漢語音為主,而不像現代日語中已經日語化的漢語音,換句話來說,實際的發音和假名的寫法並不完全相同。後來這些漢語詞彙逐漸日語化,從外文轉變為外來語,讀音也變得越來越日語化,變得更接近於假名(和語)的音。以入聲字來說,只有部份詞彙以促音的形式保留下來,其餘的入聲字轉變成更符合日語發音方式的音。 前面也有提到入聲字有-p、-t、-k這三種,那麼如何在日語中分辨這三種入聲字呢?促音化有一定的規則嗎?以下為你詳細說明:入聲字-p 為了讓書寫方式與實際讀音一致,現代假名已將入聲字-p簡化為-u,也就是-ap改為-ou,-ep改為-you,-ip改為-yuu,但其實傳統假名完整保留入聲字-p。傳統假名中音讀的最後一個字是「フ」的就是入聲字-p了。至於為什麼日語中入聲字-p以「フ」來表達,是因為古代日語中將「ハ」行念成pa、pi、pu、pe、po,所以用「フ」 來表達入聲字-p其實是蠻合理的。另外將「ハ」行念成pa、pi、pu、pe、po表示當時並沒有辦法使用假名來表達ha、hi、hu、he、ho的音的。所以當時的人只好將「合」、「河」、「學」等原本應該要「ハ」行來表達的漢字(可以用台語來唸這些字,韻母都是h)以音較接近的「カ」行或「ガ」行來取代,這樣的標音法一直保留到現在。例子 漢字 推測之古音 常用讀音 其他讀音 押 ap アフ(オウ)(漢) 凹 ap アフ(オウ)(漢) 葉 ep エフ(ヨウ)(吳漢) セフ(ショウ)(吳漢) 甲 kap カフ(コウ)(吳漢) カン(慣) 合 gap (hap) ガフ(ゴウ)(吳) カフ(コウ)(漢) 給 kip キフ(キュウ)(吳漢) 協 kep (hep) ケフ(キョウ)(漢) 脅 kep (hep) ケフ(キョウ)(漢) 業 gep ゲフ(ギョウ)(漢) ゴウ(ゴフ)(吳) 十 zip ジフ(ジュウ)(吳) 塔 tap タフ(トウ)(漢) 貼 tep テフ(チョウ)(吳漢) 蝶 tep テフ(チョウ)(漢) 疊〔畳〕 dep デフ(ジョウ)(吳) 納 nap ナフ(ノウ)(吳) 法 pap ハフ(ホウ)(漢) ホフ(ホウ)(吳) 上面也提到現代假名中入聲字-p已簡化為-u,所以「業界」的「ゲフカイ」變成「ギョウカイ」,「適合」的「テキガフ」變成了「テキゴウ」。也就是以「業」字的讀音來說,和同樣簡化過後讀音變為「ギョウ」的非入聲字「行」字同音了。但如果用傳統假名來寫的話,「行」字要寫成「ギヤウ」,寫法和「業」字的「ゲフ」是明顯不同的。這種簡化的作為產生了大量的同音字,我個人並不認同過度簡化語言就是了。 促音化的規則 雖然現代假名中入聲字-p已簡化為-u,但-p的入聲字後面接k、t、h(p)的音時,仍然也和其他入聲字一樣會促音化,同時也會保留原本的聲母。合併 ガッペイ合體〔体〕 ガッタイ法度 ハット法被 ハッピ納豆 ナットウ 這些單字並沒有變為「ゴウヘイ」、「ゴウタイ」、「ホウト」、「ホウヒ」、「ノウトウ」等。至於為什麼「合併」的「併(ヘイ)」和「法被」的「被(ヒ)」變成半濁音呢?這可能是因為雖然現代日語中並沒有保留這類需要閉上嘴巴的入聲字,不過古代日本人應該是有閉嘴巴正確發出入聲字-p的音,而如果將「合併(gap hei)」唸快一點的話,就會變成gap pei了,這種發音的變化稱為轉音,另外在入聲字-t也會發生同樣的轉音。 「十回」、「十匹」、「十本」要唸成「ジッカイ」、「ジッピキ」、「ジッポン」也是同樣的道理,不過現代日語中「ジッ」的音轉變成「ジュッ」,所以通常都會念成「ジュッカイ」、「ジュッピキ」、「ジュッポン」。 另外也有一些熟語中,即使後面接k、t、h(p)的音卻也沒有促音化,像是「合計(ゴウケイ)」、「合成(ゴウセイ)」、「納品(ノウヒン)」等。「合併」要念成「ガッペイ」主要可能是因為「合併」這個單字出現時,日本人仍然將「合」念成「gap」,所以至今保留了「ガッ」這樣的音。而「合計」、「合成」、「納品」等單字出現在日本時,「合」或「納」字實際上可能已經不再念成gap或nap,而念成「ゴウ」或「ノウ」,所以「合計」也自然而然會念成「ゴウケイ」而不是「ガッケイ」。除了入聲字-p,其他兩種入聲字中也偶有這種現象。 豆知識 如果學過韓文的朋友,或是從台語(閩南語)的讀音也可以知道「接」、「壓」字其實也屬於入聲字-p,現代日語中卻分別要念成「セツ」以及「アツ」,例如「間接(カンセツ)」、「壓力〔圧力〕(アツリョク)」等。正確來說「接」的讀音是セフ(ショウ),「壓」則唸アフ(オウ)才對。其實在日語裡這種讀音上的出入並不算少,可能是古代日本人唸錯音,久而久之大家都習慣念成錯誤的讀音,通常將這類的讀音稱為慣用音。入聲字-t 入聲字-t則是在現代假名中有保留下來,簡單來說如果是音讀的最後一個假名是ツ或チ的話,幾乎百分之百就是入聲字-t了。日語中入聲字-t有-at、-it、-et三種音,原則上補u之音。但亦有漢字則是補「i」變為吳音。 為了方便說明,以下將補「u」音之入聲字-t稱為「-ツ類」,補「i」音之入聲字-t則稱為「-チ類」。「-ツ類」的例子 漢字 推測之古音 常用讀音 其他讀音 悅〔悦〕 et エツ(漢) 閲 et エツ(漢) 活 kuat クヮツ(カツ)(漢) 潔 ket ケツ(漢) 缺 ket ケツ(漢) 月 get ゲツ(漢) グヮツ(ガツ)(慣) 室 sit シツ(漢) 失 sit シツ(漢) 疾 sit シツ(漢) 嫉 sit シツ(漢) 折 set/ cet セツ(漢) シャク(慣) 雪 set/ cet セツ(漢) 說〔説〕 set/ cet セツ(漢) ゼイ(吳) 切 set/ cet セツ(漢) サイ(吳) 秩 tit チツ(漢) 窒 tit チツ(漢) 達 tat タツ(漢) 鐵〔鉄〕 tet テツ(漢) 哲 tet テツ(漢) 徹 tet テツ(漢) 發〔発〕 pat ハツ(漢) ホツ(呉) 髮〔髪〕 pat ハツ(漢) 捏 net ネツ(吳) デツ(漢) 熱 net ネツ(吳) 「-チ類」的例子 漢字 推測之古音 漢音 吳音 一 it イツ イチ 逸 it イツ イチ 越 uet ヱツ(エツ) ヱチ(エチ) 吉 kit キツ キチ 達 tat タツ ダチ 決 ket ケツ ケチ 結 ket ケツ ケチ 質 sit シツ シチ 漆 sit シツ シチ 節 set セツ セチ 日 zit ジツ ニチ 七 sit / cit シツ シチ 八 pat ハツ ハチ 促音化的規則 基本上「-ツ類」的入聲字-t遇到「k」、「t」、「h」的音時發生促音化,而如果遇到「h」時,也會發生半濁音化。濁音並不會發生促音化。促音化的例子 結婚 ケツコン => ケッコン 說教 セツキョウ => セッキョウ 潔癖 ケツヘキ => ケッペキ 熱湯 ネツトウ => ネットウ 濁音的例子 哲學〔哲学〕 テツガク 室外 シツガイ 發芽〔発芽〕 ハツガ 豆知識 「執」和「濕〔湿〕」字雖然通常都寫成シツ,但其實是慣用音,這兩個字應該屬於入聲字-p,因此正確的讀音是シフ(シュウ)才對。根據字典「執」字仍然有シフ(シュウ)的音之外,「濕〔湿〕」字已經完全失去原本シフ(シュウ)的音了。入聲字-k 原則上「-ak」及「-ok」補「u」音。另外吳音「-ik」以及漢音「-ek」則補「i」之母音變為「-iki」及「-eki」。為了方便說明,以下補音為「u」之入聲字-k稱為「-ク類」,補音為「i」之入聲字-k稱為「-キ類」。 「-ク類」的例子 漢字 推測之古音 常用讀音 其他讀音 惡〔悪〕 ak アク(吳漢) ヲ(オ)(漢) 億 ok オク(吳) 確 kak カク(吳漢) 角 kak カク(吳漢) 國〔国〕 kok コク(吳漢) 刻 kok コク(吳漢) 酷 kok コク(吳漢) 作 sak サク(吳漢) サ(呉漢) 柵 sak サク(漢) 束 sok ソク(吳) 卽〔即〕 sok ソク(吳) 速 sok ソク(吳漢) 宅 tak タク(漢) 得 tok トク(吳漢) 特 tok トク(漢) 白 pak ハク(漢) ビャク(吳) 博 pak ハク(吳漢) バク(慣) 泊 pak ハク(漢) 北 pok ホク(吳漢) 僕 bok ボク(吳) 木 bok ボク(漢) モク(吳) 膜 mak マク(吳) 目 mok モク(吳) ボク(漢) 木 bok ボク(漢) モク(吳) 約 iak ヤク(吳漢) 欲 iok ヨク(吳漢) 「-キ類」的例子 漢字 推測之古音 漢音 其他讀音 域 uik ヰキ(イキ)(吳) 閾 uik ヰキ(イキ)(吳) 易 ek エキ(漢) イ(吳 漢)、 ヤク(吳) 役 ek エキ(漢) ヤク(吳) 疫 ek エキ(漢) ヤク(吳) 驛〔駅〕 ek エキ(漢) 劇 gek ゲキ(慣) 激 gek ゲキ(慣) 擊〔撃〕 gek ゲキ(慣) 式 siok ショク(漢) シキ(吳) 食 siok ショク(漢) ジキ(吳) 織 siok ショク(漢) シキ(吳) 色 siok ショク(漢) シキ(吳) 直 tiok チョク(漢) ジキ(ヂキ)(吳) 席 sek セキ(漢) 石 sek セキ(漢) シャク(慣)、コク(慣) 夕 sek セキ(漢) 汐 sek セキ(漢) 惜 sek セキ(漢) シャク(吳) 昔 sek セキ(漢) シャク(吳) 赤 sek セキ(漢) シャク(吳) 積 sek セキ(漢) 籍 sek セキ(漢) ジャク(吳) 寂 sek セキ(漢) ジャク(呉) 尺 sek セキ(漢) シャク(吳) 脊 sek セキ(漢) 斥 sek セキ(漢) 敵 tek テキ(漢) 的 tek テキ(漢) 適 tek テキ(漢) 滴 tek テキ(漢) 壁 pek ヘキ(漢) 癖 pek ヘキ(漢) 碧 pek ヘキ(漢) 璧 pek ヘキ(漢) 歷〔歴〕 lek レキ(漢) リャク(吳) 曆〔暦〕 lek レキ(漢) リャク(吳) 力 liok リョク(漢) キ(吳) 促音化的規則 「-ク類」後面的字的子音為k時,發生促音化。但「-キ類」並不會發生促音化。 「-ク類」之例子 學〔学〕校 ガクコウ => ガッコウ借金 シャクキン => シャッキン直感 チョクカン => チョッカン「-キ類」之例子的確 テキカク適合 テキガフ(テキゴウ)壁畫〔画〕 ヘキグワ(ヘキガ)豆知識 匹(ひき)看起來像屬於入聲字-k,但「ひき」其實是訓讀,音讀為ヒツ(漢音),因此屬於入聲字-t。另外「責」字讀音「セキ」為慣用音,若以韓文「책」之音來推測,正確的漢音為「サク」,這可能也是古代日本人搞錯讀音了。由於韓語漢字音讀和日語之間有一定程度的對應關係,所以如果和韓語比對的話,很容易猜出正確的讀音。參考資料:デジタル大辞泉、Naver한자사전 Tags: 日語 漢字 中古漢語 漢語 音讀 入聲字 促音化 日文和韓文也有破音字?了解破音字在中日韓各語言之間的關係 大家都知道中文有不少破音字,其實日語和韓語也是有破音字的,而且有趣的是中日韓語都有一定程度的對應關係。... 動詞「する」的用法 「する」不只是「做」的意思,其實有非常多不同的意思,我們來看看日本的字典怎麼解釋。... 耀西小編 點我看更多 ⟶ 留言 回覆 留言功能只限於 登入 後使用,如果您還沒有 耀西晴天文化館 的帳號,請先完成 註冊 才能留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