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文化探討 淺談日本公寓大樓 耀西小編 編 2023年10月27日 Facebook Twitter WhatsApp 公設 日本絕大多數的公寓大樓並不像台灣的新建大樓,會有健身房、游泳池、球場等設施。一般來說,主要公設只包含電梯、樓梯、停車場、一樓大廳、管理室、信箱、宅配箱等等,但這些公設並不包含在權狀坪數,因此在日本買房子是不需要買公設的。日本一般電梯大樓(マンション)通常會有一位管理員,但只有白天上班,且沒有收包裹或掛號信的服務,主要以負責維護大樓設施為主。所以在日本,住電梯大樓隨時有人幫忙收包裹掛號信這樣的優點是不存在的。但其實也不用太擔心,只要是有一定規模建商蓋的大樓都會設置宅配箱,若你不在家,送貨員會把你的包裹放在宅配箱內,回家後只要拿卡片開鎖就能領取包裹。另外,大樓停車場通常不是買斷的,所以每個月都會繳租金。以日本較常見的5~10樓左右的電梯大樓來說,地上平面式的停車場居多,不會挖地下室。如此一來無法規劃太多的車位,因此不一定每戶都有車位可以租,有些可能還要抽籤。另外,日本公寓大樓都會規畫「駐輪場」,所謂的「駐輪場」就是停放腳踏車以及機車的地方,「駐輪場」通常也是需要付月租費才能使用。繳費後會拿到一張貼紙,將貼紙貼在你的腳踏車或機車上才能停車。 日本大樓每戶大門外並沒有所謂的室內梯間,而是類似學校校舍的戶外走廊居多,通常一棟大樓僅具備一電梯、一層大約6~12戶左右。以一般3~4房的電梯大樓(マンション)來說,其中2間臥室窗戶是面向走廊的。而這個戶外走廊通常面向北方,所以面向走廊的臥室採光通常都不太理想,且冬天較為寒冷。由於窗戶外走廊為公共空間,隨時都會有鄰居經過,因此建商通常都會安裝鐵窗來確保居家安全,然而鐵窗多少也會影響採光及視野。另外,雖然為了確保隱私,面向走廊的房間窗戶都會採用霧面玻璃,但只要打開窗戶,基本上是毫無隱私可言的。因此很多日本人都會在窗口掛竹簾(すだれ)來確保隱私。如果不掛竹簾,也不關窗戶的話,容易成為鄰居們八卦的話題。 另外公共走廊通常都會規劃放置室外機的空間,室外機可直接安裝在公共走廊空間,因此相較於台灣的大樓,室外機安裝是相當容易的,這也是日本一般住家不會使用一對多空調的原因。而且在日本,即使是屋齡超過30年的老舊電梯大樓,通常都有規劃分離式空調安裝空間及管線的孔。台灣屋齡30年的大樓頂多只有窗型冷氣孔,完全沒有規劃安裝分離式空調的空間。這或許跟分離式空調普及率有關吧,日本早在1990年代分離式空調隨處可見,台灣則以窗型冷氣為主。另外,在日本市面上,一直以來幾乎不存在台式(美式)的窗型冷氣機,一般來說窗型冷氣(窓用エアコン)指的是直立式窗型冷氣機。這種冷氣機可以直接安裝在窗戶,適合安裝在沒有預留室外機安裝空間的場所使用。由於寬度較窄,也比較不會影響窗戶開閉,不過在台灣反而很少看到直立式窗型冷氣機。 然而在日本分離式空調的室外機都會直接放置於地上,且通常室外機正前方會被女兒牆擋住,只要到了夏天家家戶戶都開冷氣,整個走廊空間會累積室外機熱氣而很難受,且可能冷氣效能會有影響,但似乎日本人都不在意這點的,絕大部分的人都會直接把室外機安裝在地上。室內格局 日本房子通常大門一進去會有落塵區,落塵區和室內地板都會有一個落差,從大門進入屋內後,先看到衛浴及房間門,走廊走到底,房屋最深處才有起居室(客廳),這點與一般台灣房子有很大的差別。其實日文「リビングルーム」(Living room)或「居間」(いま)指的是「起居室」,也就是平時生活的地方,日本現在絕大部分的房子是沒有客廳的。中文所謂的「客廳」顧名思義就是迎接客人的地方,所以台灣的房子大門一進來就有客廳是很合理的,其實客廳跟日本的起居室是完全不同概念。在日本「應接間」(応接間 おうせつま)才是真正的客廳,「應接間」就跟台灣的客廳一樣,指的就是大門一進來迎接客人的空間。不過現在有「應接間」的房子已經很少見了,可能屋齡超過五、六十年的獨棟住宅才會有。 起居室通常面向採光就好的那一面(通常是朝南邊),而起居室外一定會有一個前陽台。陽台的部份,除非是邊間,日本公寓大樓只規劃一個前陽台,很少有大樓是有前後陽台的。因此不管是曬衣服或放垃圾,都要使用前陽台。也就是說,只要有客人來,曬在陽台的衣服都會被看光光,也會影響起居室的採光。另外通常陽台並沒有實體的牆壁與隔壁家陽台做隔絕,僅用板子隔開而已,為的是發生火災時可以打破隔板逃到隔壁,然而只用薄薄的隔板隔開我個人覺得沒有安全感且隔音不佳,這點可能很多台灣人也無法接受。 日本房子即使是3~4房,只有一套衛浴。日本衛浴通常都規劃為三分離的設計。也就是說,廁所、臉盆、浴室(淋浴間)隔成獨立的空間。廁所通常可直接從走廊進入,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空間。而臉盆則在設置在名為「洗面所」的空間,「洗面所」也有人稱為「脫衣所」,「洗面所」除臉盆外,還會放置洗衣機。「洗面所」後方通常會有獨立的浴室,也就是淋浴或泡澡的空間,浴室一定是乾溼分離的設計,而日本的浴室通常都會有浴缸。雖然許多台灣人的眼中,可能因為受到卡通的影響,多少都會有日本人很愛泡澡的刻板印象,但事實上不見得每個人都會每天泡澡。畢竟日本水費、瓦斯費都不便宜,而且浴缸要裝滿熱水也要花費不少時間,忙碌的現代人哪來的美國時間和閒錢去泡澡呢。所以其實日本浴室的浴缸也蠻容易成為一個毫無用處的閒置空間。說到浴室的施工方式,日本幾乎所有公寓大樓的浴室都會採用整體浴室。所謂的整體浴室就是地板、牆壁、天花板使用PVC等塑膠材質,就像流動廁所那樣,整個浴室就是一個立體箱子,可直接放置在浴室裡,接好管路即可完工。主要是因為不需要做防水工程,也不需要貼磁磚,施工很容易,所以這種整體浴室在日本極為普及。但我個人認為這種整體浴室沒有傳統貼磁磚的浴室來的有質感,地板才起來是空空的,PVC可能也沒有磁磚那麼的耐用。 日本日本大約1990年代以前蓋的公寓大樓廚房都是開放式居多,2000年代以後逐漸流行半開放式廚房。主要是因為開放式廚房沒有任何隱私,如果有客人來訪,你廚房裡所有的東西和你做菜的樣子都一清二楚,半開放式廚房則做菜的人面向客廳,有一個半獨立的空間讓你做菜,可保有一些隱私。我發現台灣人討論廚房格局時,最常提到的應該是油煙味,但其實日本人是不太在意油煙味的。可能也是因為如此,在日本很少會有一般台灣常見的獨立廚房。而台灣房子的廚房旁一定會有後陽台,但不一定會有前陽台。日本則不一定會有後陽台,但一定會有前陽台,這也是日本和台灣明顯不一樣的地方。裝潢 日本建商通常都會做好地板、天花板、衛浴、廚具、鞋櫃、壁櫥等基本裝潢才會交屋,基本上新成屋每戶裝潢都是一樣的,日本人不太會有人特別花錢額外做裝潢。地板的部份,日本建商通常都會採用木質地板,幾乎不會採用磁磚或石材地板。另外,台灣人買成屋通常都會喜歡做滿滿的系統櫃,但日本人買房子頂多買一些買現成的家具和家電而已,通常不太會特別去做系統櫃。結語 我人生中,大約有一半住在日本,有一半住在台灣,因此無論是日本或台灣房子的設計,有一定的瞭解。也發現每個國家的房屋設計都有不同的特色,有優點也有缺點。有些缺點甚至讓我覺得僅是因為被既定觀念束縛,因為以前本來就是這樣,所以就是要那樣,有時這種陳舊思維使人們停滯不前。 例如,日本建商為什麼一定要做浴缸呢?日本房子坪數本來就比較小,改為淋浴間應該可以節省不少空間,省下的空間可以多做一間0.5衛浴,日本即使是3~4房,只有一套衛浴是不合理的。而且日本公寓大樓的陽台都做得那麼大,假如原本放在室內的洗衣機放在陽台,也可以省下不少室內空間。整體浴室雖然施工方便,但缺乏腳踏實地的感覺,我認為還有改善空間。日本房子地板都會使用木地板,那種合成木的地板只要東西掉地上,就會敲出一個洞,不是很耐用。當然磁磚或石材地板可能也不是很適合使用在冬天較為寒冷的日本。還有,日本公寓大樓那種校舍式走廊設計,面向走廊的房間無隱私可言,如果改成台灣常見的梯間設計是不是更好呢? 台灣的房子則即使是新成屋,市面上仍存在既沒有乾溼分離門,也沒有浴缸的浴室。雖然我並不認為,像日本那樣馬桶放在一個獨立空間一個有效率的格局設計,但至少應該要乾溼分離。每次洗澡,整間浴室的地板、馬桶、衛生紙等物品都會弄到水,這種浴室存在於氣候潮濕的台灣是不合理的。而且台灣浴室的收納空間嚴重不足,如果有做浴櫃最好,現在仍有不少浴室連浴櫃都沒有,大概只有臉盆上方置物架以及毛巾架可以放東西,架子上的瓶瓶罐罐看起來非常凌亂。衛生紙也沒有專屬的架子可以放,只能放在馬桶水箱上。淋浴間也很少有安裝沐浴乳、洗髮乳等淋浴用品的架子,只能直接放在地上。日本即使是屋齡超過30年的房子,浴室都有規畫足夠的置物空間。另外,廚房的部份,台灣人只要提到開放式廚房,一定會有人扯到油煙味,我認為做開放式廚房主要是受限於室內坪數、個人喜好,或生活型態有關,現在有哪幾個人會在家裡做熱炒呢?還不都是以外食為主,不然頂多做一些簡單的料理而已吧。只要排煙有做好,油煙味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才對。 我認為無論是台灣或日本的房子,都有值得互相學習的地方。房子和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也是因為如此,有時反而難以接受一些新的改變,也只好照舊。如果從一些小地方慢慢擺脫舊的習慣、思維,並且勇敢去接受新事物的話,或許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好。 Tags: 房子 房屋 設計 耀西小編 點我看更多 ⟶ 留言 回覆 留言功能只限於 登入 後使用,如果您還沒有 耀西晴天文化館 的帳號,請先完成 註冊 才能留言喔。